
![]()
神明也會看病開藥?「藝空間」展出藥籤珍貴史料
![]() 藥籤展開幕式,左起:新營醫院陳柏勳中醫師、「病態美學」策展人黃意淳助理教授、 陽明藝文中心黃桂瑩主任、人社院王文基院長 為讓師生瞭解台灣早期醫療文化,陽明藝文中心從3月20日起化身為一間寺廟,在學術殿堂內擺起「藥籤」求神問卜,透過體驗傳統民俗療術,讓師生反思宗教信仰與醫療科學等議題。 由陽明與「病態美學」合辦的「心誠則靈?台灣藥籤與醫療文化展」,將連續一個月在陽明「藝空間」展出。這次展覽以台灣廟宇中的藥籤文化為主題,校方特別從台南的大觀音亭暨祀典興濟宮,商借真實的藥籤與處方,並由衛生福利部新營醫院的陳柏勳中醫師、「病態美學」策展人暨中國醫藥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黃意淳助理教授共同策劃「解籤」。 在醫療科學還不發達的時代,藥籤是民間頗為流行的民俗療術,透過向廟宇求籤來獲得神明的處方,同時也獲得心靈上的慰藉。就跟醫院看病分科一樣,傳統寺廟也會將藥籤分為「大人科」、「小兒科」,有時候還會進一步再分出「男科」、「婦人科」,甚至還有「眼科」與「外科」。例如:因為媽祖是海神,海邊風沙大容易眼睛不舒服,所以早期有「眼科看媽祖,內科看保生大帝」的說法。陳柏勳醫師表示,除了媽祖與保生大帝外,包含神農大帝、五府王爺、中壇元帥、關聖帝君、觀音佛祖、恩主公都可求藥籤;藥籤的處方組成簡單,劑量輕,配合虔誠信仰,民眾通常會感覺「療效」。 ![]() 藥籤展吸引學生現場體驗藥籤文化 陽明藝文中心黃桂瑩主任表示,雖然藥籤在現代已少被採用,但在過往醫療資源匱乏的時代,藥籤是一種非常「生活化的醫療策略」。她說,透過擲筊求藥籤的方式,病患能充分表達病情感受,在求神、取藥的人際網絡中獲得醫療以外的心理支持,與現代醫療中以醫護主導有很大差異。期望透過這樣的展覽,讓學生反思醫病關係不單單只有冰冷的數據、處方,還要多一份關心與溝通。除了靜態展示,現場也備有「病態美學」版的娛樂藥籤可供抽取,針對失戀、落枕、更年期等日常常見不適對症下藥,讓人莞爾一笑,也實際體會求神問卜的過程。 台灣的宮廟文化正逐漸跟年輕一代的生活經驗脫節,藥籤正是其中一環,八、九年級生幾乎不知道什麼是藥籤,黃桂瑩主任也希望,這次展覽與寺廟、中藥房合作,能讓年輕的學生認識台灣在地文化,也替珍貴的台灣醫學史料保存盡一份心力。 ![]() 藥籤展從3月20日開始在藝空間展出一個月
相關媒體報導 |
||||||||||||||